图片
图片
图片
(一)
对联格律与近体诗格律类似,在其基础上又有所变化和延展。格律并非创作的枷锁,而是为语言的旋律和节奏服务。
11页《十分钟看懂对联格律》(金锐)
(二)
即使以气脉论,虽然句式占据很大因素,但是同样的句式也会造成不同的气脉效果,这就是文字的力量。
23页《掌握一种句式,打通对联气脉》(金锐)
(三)
成联的疏与密,不仅体现在架构和表达上,也体现在语言和意象的处理上。在创作的过程中,我们要尽量做到疏密结合,张弛有度。如果觉得比较难把握,多看看中国画和古诗吧。
40页《论成联创作的“疏”与“密”》(王永江)
(四)
对联不是说明文、也不是景点介绍,更不是猜谜语。对联是表达情怀的,正如诗词一样。在很多时候写一个题目,并不是非要做到死切题目。当然,在如今众多的比赛中,如果你不做到稳准狠切题,那么很容易就会被PK下去。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了。
54页《论对联的“切题”》(王永江)
(五)
逻辑,就涉及到联意的起承转合的安排。首先,写一副对联最初级的要求就是要把意思说明白;其次,再高一些的要求就是要在表达中多一些矛盾和冲突,所谓“文似观山不喜平”。既要制造矛盾冲突,又要自圆其说。这就考验一个作者的逻辑思维。
57页《谈对联的“张力”》(王永江)
(六)
从古至今,“情”之一字在文学作品中都非常重要。关于“情”字,我们可以理解为情感、情绪、情怀等,这些词语的内涵有细微差别,需要认真辨别,而将它们融入联语营造的意境之中,便是吴恭亨所言的“寄托”“注射”。
68页《将情感融入风景的6种手法》(金锐)
(七)
无论是实用性对联还是文学性对联,他们在创作手法上没有太多区别。都是要把握切题、立意、脉络、架构等各方面。只不过是在切题、立意等的要求“度”和侧重点上不同。
95页《对联分类及不同种类对联创作要点分析》(王永江)
(八)
个人情怀如果恰当地与社会、家国联系在一起,就会让这种情怀得到升华。原本是个人与书院的交集,但作者将其放置于家国情怀、历史潮流之中,最终铺展成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格局,这样的文字是有血、有肉、有灵魂的。
101页《怎样写一副对联给学校?》(金锐)
(九)
一个景区,如果有现成的古人佳作,这是难得的文化财富,一定要珍惜、重视,尽量全部挂刻出来,至少挑选一些质量高、名气大的作品放在显要位置。而古人以外,当代人新撰的对联作品也很重要,这代表文化的传承,代表时代的风貌,会增加景区与游人间的亲密感。
147页《都江堰对联让人耳目一新》(金锐)
(十)
常先生在《对联知识手册》一书中,曾经总结出对联创作的“六要素”,即“工、稳、贴、切、新、奇”,在我看来,“新”之一字最可代表常先生的对联创作风格。元好问评价陶渊明,“一语天然万古新”,移作常先生之联作似也合适。这个“新”,既有文字之新、意境之新,也有立意、思想、内容等方面,在常先生的风景对联作品中尤为明显。
207页《常江先生联语赏读》(金锐)
(十一)
许多写对联的新人,总会接触到一个叫作“对联六相”的东西,其中包括这些内容:字数相等、内容相关、词性相当、结构相称、节奏相应、平仄相协,初学者往往奉为圭臬,用来律己甚至绳人。其实,这个所谓的“六相”似是而非,既不能说一点意义没有,但如果严格遵守,只能是误入歧途而不自知。
271页《自由,自由,还是自由!》(金锐)
(十二)
写联的时候把自己掌握到的信息铺述一堆这种做法,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剪裁能力非常差,不懂得合理取舍去表达立意;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作者并没有从所写题目提炼出一个有效的立意,而只是零散的信息组合。
305页《把握住这“五要五不要”,你的对联审美才算合格》(王永江)
(十三)
对联的用语就如一件瓷器的线条。瓷器的线条要顺畅而柔和,不能过于生硬。对联的语言也是如此。只有非常自然的语言表达,才能够有助于立意的实现。否则给读者带来的只有困惑。
308页《从雍正和乾隆的审美对比谈对联创作》(王永江)
(十四)
春联绝对不应该是简单几句口号就完事的。作为一个对联人,每年用春联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情怀和冀愿,让它陪伴自己一年,祝福自己,真的是一件再好不过的实践活动了。
323《我与我家春联的那些事儿》(王永江)
(十五)
回顾这些“创新”,又生出一种感觉——于对联可谓创新,于诗词则是传统,大多时候都可向古人取法。即使“创新”,也应建立在“传统”的地基之上,如此才不至于枉作“空中楼阁”。
345页《对联创新:一场回归传统的旅程》(金锐)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